“地热水+”绿色勘查与开发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让石城化身温泉城

作者:陈威 发布时间:2023-06-02

地热资源开发是实现“双碳”目标和决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发展战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江西省自然资源厅依据原中央苏区石城县地热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部署了系列地热水勘查与研究项目,以助力当地产业脱贫。

承担任务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与江西省矿产资源保障服务中心等单位联合攻关,通过理论创新,实现了地热水找矿重大突破,构建“地热水+”绿色勘查与开发全产业链模式,推动了石城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为我国优质地热水资源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示范,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成果:实现盲区找热和增温扩储双重突破

石城县地热水资源禀赋优越,但受地热成因机制、勘查理论研究薄弱等制约,该县地热勘查开发长期面临着找热方向不明、技术手段单一、勘查周期长、资源家底不清,以及资源分布零散、温度低、水量小、开发程度低等问题,导致地热水产业难以实现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亟需开展县域地热水资源勘查开发研究。

2013~2022年,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与江西省矿产资源保障服务中心等单位坚持“地热勘查与绿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科研攻关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资源优势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编制地热资源预测及勘查总体规划,部署系列地热勘查开发和研究项目,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

一是加强地热分布特征和地热(水、热、矿等)形成机制研究,建立地热水形成模式和找热新理论,精准圈定地热勘查靶区;二是研发地热水勘查关键技术,指导攻深找盲风险勘查,实现找矿突破,为地热水规模化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三是着力成果产业化应用,提出地热水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崛起。

通过联合攻关,项目组2021年创建了“水、热、矿”三相汇集地热形成新理论——基于固体潮作用基本原理和“天地协同 多场耦合”地下水运移驱动机制理论,构建了“张渗一压入—-擀移一挤排”地热水补径排动力学模型;建立了石城地热带及“深大断裂+弯凹型、深大断裂+交叉型”断裂型蓄水构造找热模式;攻克石城县“盲区”寻找地热水的关键技术,发现和探明大型地热水矿山建设规模矿床7处,年可开采资源量545.2万吨,水温40℃-59℃,实现“盲区找热和增温扩储”双重重大突破。

截至目前,石城县已探获的地热水开采年产能为1.16亿兆焦耳,相当每年节煤3.9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4万吨、二氧化硫670吨、粉尘315.3吨,地热带降碳减排潜力巨大。“石城地热带找热新理论与超大型地热水矿床重大发现”找矿成果因此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荣获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评选的2022年度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一等奖。

应用:在赣南原中央苏区县(市)成功推广应用

2017~2021年,依托石城地热带地热资源优势,项目组与石城县政府协同推动“地热水+”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特色景区、精致县城、秀美乡村、产业集群“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形成“温泉+旅游"“温泉+农业”“温泉+民生”等产业链,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地热水开发资金高达93亿元,激活了现代服务业并不断壮大。石城县接待游客人数由项目启动时的5万人次发展到2020年的865.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2.4亿元,在县域GDP占比达73.9%。2019年,石城县被国家列为脱贫“摘帽”县并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2021年荣获“中国温泉之城”,此外还收获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江西省旅游强县”“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极大提升了城市品牌。

地热规模开发利用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推动了石城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形成的脱贫攻坚和地热水资源价值实现的“石城模式”,在赣南原中央苏区县(市)成功推广应用。瑞金、会昌、寻乌、全南、龙南、安远等县争先效仿,其中会昌县筠门岭汉仙温泉小镇,2020年荣膺“百家江西康养旅游打卡地”“2020年金汤奖全国十强人气温泉”;瑞金市安子山、咸水村地热水打造成为沙洲坝革命旧址群“红色旅游+地热休闲”的全新旅游产业。(陈威)

地热资源调查和研究工作组联合开展野外调研现场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