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与新时代地质工作方向

——学习十九大精神体会

来源:武汉地调中心 作者:赵小明 发布时间:2017-12-01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一系列重大论断对我们地质行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方面“生态底线”和“生态红线”的压力造成我们地质行业传统的学科方向和空间越来越小,生存压力自然就增大。

十九大重大政治论断之一就是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国家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基于社会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然而,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使我国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价,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发展的短板,成为人民生活的痛点。过去五年,我国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显著成效。不过,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优质生态产品仍然总体短缺,人们迫切呼唤清新空气、青山绿水。在很多地方,过去人们盼温饱、求生存,现在则是盼环保、求生态。也就是说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与环境现状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就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对于人的作用有三种属性,第一种是资源属性,也就是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矿产资源、能源等物质资料;第二种是环境属性,包括饮用的水、呼吸的空气等;第三种是生态属性,包括景观功能、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同时,人与自然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共生关系,人类开发利用自然既要获取又要有限度,既要利用又要保护,不能超过自然界容许的限度,否则就会破坏生态系统;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排污的污染物,不能超过环境容量,否则就会影响环境质量。不仅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更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环保诉求。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等也为发展新的学科方向提供了契机。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地质工作融入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去。

十九大不仅描绘了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而且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给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清单。十九大报告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其解决路径的重大判断和部署,就是我们地质行业、地质工作者如何融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形象而深刻的阐明了经济与生态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绿水青山”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优势,“金山银山”是指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两者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矿产开发或多或少都会破坏环境,但不能因噎废食,只要合理规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进和谐与绿色矿山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最终通过管理、技术和机制打通“两山”的转化途径,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我们从事的地质矿产调查只是查明成矿条件和资源远景,没有造成环境破坏,但自然保护区要求全面退出,所以大型绿色资源能源基地建设、矿山环境修复、深部矿产地质调查将成为重点发展的方向。

报告中要求“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为什么能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贺电,就是因为“天然气水合物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可以影响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为推进绿色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就是全局重中之重的工作,人员、经费、装备、基地等都会全力保障”,同时也得到财政部、国土部、地方政府等的大力支持。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成果绩效目标都将高水平、高要求的有利实现。天然气水合物我们所参与不了,但是我们有页岩气、地热、铀矿等。

报告中要求“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处理好垃圾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迈过去的一个坎,这一举措契合了时代的要求和老百姓的要求。垃圾围城、垃圾围村,哪来的美丽中国?我们可以凭借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基础地质条件的了解,在垃圾堆放、填埋选址等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优势,关键在从什么方式切入。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主动服务城市开发建设,拓展国土利用新空间;推动优势地质资源绿色开发,培育新产业;加强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构建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探测科技创新;建设城市地质共享服务信息系统。开展重要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查明各城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资源状况,开展城市地质环境、地质资源与城市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查清城市地下空间三维结构,建立精细地质模型,评价地下空间安全开发资源量;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城市用地科学规划、城市地质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这是我们未来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报告中要求“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中南地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地区碳酸盐岩发育、部分地区石漠化严重,有超过一半的地区地质灾害易发、隐患多,特别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武陵山区,在这方面我们现有的项目有一些,但并不多,下一步如何加强?南方降雨型地质灾害过程与形成机理研究能提交什么样的成果?这方面都值得思考、做做文章。

“有为才有位”,只有我们自己不断调整、不断突破、不断进步,才能在“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洪流中体现我们的价值,绝不能与时代主流渐行渐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