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9年第14号公告:宜昌地质调查中心龙化石博物馆被正式命名为第一批国土资源部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场馆类)。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能独立开展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基础地质、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测绘科技等国土资源领域国情教育和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的科技场馆、科研实验基地、资源保护区等。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包括科技场馆类、科研实验类、资源保护类三种类型。
宜昌地调中心龙化石博物馆根据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标准要求,积极组织工作,充分利用该馆资源优势以及多年来的科普工作实践,认真编写汇报材料、编制多媒体视频。从基地概况、科普成果、发展规划三个方面全面介绍了龙化石博物馆。2009年4月19—20日,由国土资源部科技司组织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专家评议会”在北京山水宾馆召开,会议对申报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单位进行了咨询评议,来自全国28个省(区、市)的61个单位参加了全国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申报,经过形式审查、专家咨询评议及社会公示等程序,龙化石博物馆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被正式命名为第一批国土资源部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场馆类)。
展出面积1200平方米的宜昌龙化石博物馆,珍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关岭生物群”海生龙化石和三峡及华南地区精美的岩石矿物古生物标本及图像资料。充分利用资源、网络和刊物《华南地质与矿产》优势,积极推进地质信息资料的社会共享。“鱼龙世界”,100多件栩栩如生的龙化石揭示了龙的奥秘;“地球演化历史”,图文并茂地揭示了地球从前震旦纪到第四纪的地球演化和长江三峡地区的海陆变迁历史,叙述了地球的由来和生物的演化过程,已成为全市中小学生实践教育的展厅之一。“三峡地区地质灾害及治理”,展示了三峡库区危岩体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及治理的情况,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和水位的提高,这些化石标本将成为人类揭开三峡史前奥秘的一把钥匙。“矿物岩石”,陈列有200多种矿物岩石标本以及我所历年在华南各著名矿床采集的矿物样品。
宜昌龙化石博物馆长年面向全社会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有意识地激发青少年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将科学地认识自然和爱民族、爱国情感结合起来。并结合三峡地区易发、多发地质灾害的特点,通过讲解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特点以及带来的危害,让他们了解一些基本的地质灾害预警知识,加深对环境与自然的理解,懂得人只有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法,主动与宜昌市科技局、市教委磋商,建议把“参观龙化石博物馆”纳入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把科普学习作为衡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学生综合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结合青少年的思想实际,从他们掌握知识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寓教于乐,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把龙化石博物馆建成了集科学性、趣味性、地域性、教育性于一体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
龙化石博物馆作为湖北省的重要科普基地,宜昌市青少年德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多年来承接了各种类型的科普活动。2005年9月,三峡地质旅游文化周启动仪式在龙化石博物馆隆重开幕,标志着龙化石博物馆已成为宜昌旅游行业的新亮点,成为本市普及科普知识的重要场馆。
2007年11月,龙化石博物馆被纳入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宜昌分会场筹备单位之一,为“八艺节”的成功举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龙化石博物馆在此次活动中被授予“优秀组织奖”的光荣称号。
龙化石博物馆始终以宣传地质科普知识为宗旨,以各地游客和宜昌广大市民共享为目的,通过“全国科技宣传周活动”、“世界地球日宣传”等活动,制作宣传展板,印制宣传资料,走上街道、广场,向市民宣传三峡地质公园、地质地学、自然与环境等科普知识。
“也许做不到最好,但一定会做得更好”!这是我们的工作理念。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宜昌地调中心龙化石博物馆将以基地促发展,不断提高科普实力和水平,用最通俗的语言,让公众真正了解国土资源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