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看过或听说过恐龙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恐龙出现以前,在踞今2.05—2.5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海洋中还生活着另外一支龙类,古生物学家称之为海生爬行动物。由于它们的拉丁文学名结尾(saurus)译成中文或日文都称之为“龙”,所以也称之为“××龙”,如“鱼龙”、“海龙”、“盾齿龙”等(图片1)。这些鲜为人知的海生龙类,在脊椎动物的演化上比恐龙还重要,但由于“侏罗纪公园”等科幻片的上演,使恐龙类的光辉常常掩盖了这些海生龙类的光芒,实际上它们比恐龙类早2千多万年就已经出现,而绝灭的时间也比恐龙早2千5百万年。
中国是龙的故乡,但史前时期的龙究竟是什么样子,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见过。“龙化石博物馆”正是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普及的需要,在国土资源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领导和具体组织下,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宜昌市委、市政府积极支持下而建立的。该馆面积1100m2,以展示各种各样海生龙类化石为特色。
在“龙的世界厅”中(图片2),向人们揭示了踞今2.05—2.5亿年期间“三叠纪海洋公园”的奇妙生态景观,同时可以看到当时与这些龙一起生活的各种各样海百合、鱼类、菊石、牙形石等生物化石以及当时被洪水带入海中的古植物化石。
在“三峡史前奥秘厅”,人们通过各种各样岩石、古生物化石标本,可以了解到三峡地区乃至我国南方32亿年以来的演化和发展历史,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和水位的提高,这些在沿江两岸采集的珍贵古生物化石标本将成为人类揭示三峡史前奥秘的一把钥匙。
“人与环境厅”则通过各种地质灾害图片展示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同时还陈列有在三峡地区所发现的中生代初期形似蜥蜴的海生龙化石标本。
为了展示我国南方的矿产资源情况,在“矿产资源厅”中陈列了大量缤纷斑斓、形态多样的矿物标本,使人们对我国南方矿产资源情况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类似这样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龙化石博物馆”在我国还是首创,她是宜昌所广大科技人员4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结合科学研究项目所取得成果的一个方面。她的对外开放,对于宣传进化论、反对封建迷信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进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开展科学旅游的生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