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黄花场剖面简介

作者:汪啸风

湖北宜昌黄花场剖面,于今年5月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批准为全球中/下奥陶统和第三个阶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 即通常所称的金钉子)。这是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即宜昌地质调查中心)牵头所获得的首枚 “金钉子”,也是我国至今所获得的第7颗“金钉子”。

宜昌黄花场剖面位于宜昌北东22公里宜昌至兴山公路旁的黄花乡。其地理坐标为:北纬N30°51′33.78″; 东经111°22′28.44″。该剖面既是我国大湾阶的界线层型剖面,也是全球最完美中-下奥陶统界线剖面。界线位于距大湾组之底10.57米处,以三角波罗的牙形石的首次出现为划分和对比的标志。界线上下发育了极为丰富的牙形石动物群,展示了多个完整的牙形石演化系列,不仅如此,该剖面还产有包括笔石、几丁虫、腕足类、三叶虫、疑源类等重要生物群在内的多门类生物群,同时,在界线附近,还发现有碳氧同位素的异常现象,不仅为全球中-下奥陶统界线的划分和精确对比, 而且也为研究距今4.7亿年前后我国华南板块古生物地理、古气候以及生物多样性事件提供了重要依据。

黄花场剖面具有长期的研究历史,自穆恩之教授等老一辈地层古生物专家于1979年首先报道该剖面以来, 宜昌地矿所地层古生物工作者曾对其进行了长达30年研究和积累,一直认为是我国奥陶系划分对比的典型剖面之一, 在全球奥陶系划分对比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2004年初正式向国际地科联奥陶系地层分会提交了”中国宜昌黄花场剖面— 全球中/下奥陶统界线层型的建议”。详细介绍和讨论黄花场剖面详细的生物、层序、事件和化学地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指出黄花场剖面完全具备了成为全球中/下奥陶统和第三个阶的界线层型(GSSP, 即金钉子)的条件,发育了世界上最完整的牙形石生物演化序列,进而通过对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包括美洲、欧洲、澳大利亚等中/下奥陶统界线地层的分析和对比后指出,所建议的界线生物层和点位易于在全球识别和进行精确对比。此后,国际奥陶系地层分会在所办的网站上,对黄花场和阿根廷尼吉威尔(Niqivil)这两个全球中/下奥陶统界线层型候选剖面,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讨论与评述。2006年10月对此两个剖面举行了投票,黄花场剖面因获得大多数选举委员的赞同,而成为全球唯一一个中/下奥陶统界线层型候选剖面, 从而取得了最终选为该界线GSSP的“绿卡”。按国际地层指南委员会(ICS)的所制定的选择GSSP的程序, 2006年11月国际奥陶系地层分会选举委员最后一轮投票,宜昌黄花场以压倒多数的赞成票(94%, 17票赞成,1票反对),被国际奥陶系地层分会批准为全球中/下奥陶统和第三个阶界线层型,并上报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和国际地科联(IUGS)。 国际地层委员会于2007年4月表决通过,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于2007年5月正式批准和认定:中国湖北省宜昌黄花场剖面(北纬N30°51′37.8″;东经110°22′26. 5″)为全球中奥陶统及奥陶系第三个阶(大坪阶)底界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界线点位于距大湾组底界10.57米处,以三角波罗的牙形石首次出现为划分和对比的标志。这个在地球历史上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的重要纪录距今约4.7亿年。

宜昌黄花场“金钉子”是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湖北)内最为重要的地质遗迹之一。对它的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国土资源部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已经在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湖北)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在公园内专门设立,并建设完成了与此相关专门的地质遗迹保护区,从而使这一难得地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