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研究人员联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等知名研究机构,揭示了南海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带低角度海底滑坡的潜在破坏机制,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地质技术领域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科院一区,IF=13.7)。
低角度海底滑坡对海洋工程设施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对这类滑坡破坏机制的理解尚待深入。这项研究以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带一处正在变形的低角度海底滑坡(< 3⁰)为研究对象,综合沉积学、地球物理学和工程地质学等多学科手段与方法,分析了该滑坡的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最可能是在海平面变化控制的沉积作用、海底高压气体活动和地震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和破坏。高压气体通过断层、气烟囱等通道向上运移,长期聚集于海平面上升期间形成的低渗透性覆盖层下部,导致该处沉积物孔隙压力升高和抗剪强度降低,成为潜在滑动面。在此条件下,多遇地震或中等地震事件最终导致该滑坡破坏。该研究深化了对陆架坡折带低角度滑坡破坏机制的认识,对海底滑坡灾害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Li ZH, Hu C, Lohar GK, Wang XJ, Chen DX, Liu HL, Singh DN, Zhu CQ, Jia YG. Potential failure mechanism of low–angle submarine landslides in shelf–slope break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South China Sea. Int J Min Sci Technol 2025; 35(11): 160-181. https://doi.org/10.1016/j.ijmst.2025.0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