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发布时间:2013-11-21
前   言
    本规范的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管理。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彭轩明、张茂省、郑万模、赵松江、郭建强、张开军、李晓春、黎力、刘安云、张斌、马飞、孙党生、陈红旗、杨旭东、魏兴丽。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引   言
    为提高滑坡勘查技术水平,统一技术标准,确保防治工程地质依据充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有关滑坡勘查技术标准和较为成熟的方法技术基础上,并结合市政与工程建设,自然地质景观保护等编写而成。本规范将滑坡勘查作为动态过程,并将监测作为组成内容,强调采用信息反馈法进行全过程勘查,全文共分十三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基本规定、滑坡与崩塌分类及危害分级、滑坡调查、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设计阶段勘查、施工阶段勘查、主要勘查方法、物理力学试验与稳定状态分析、竣工地质报告等内容。[next]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滑坡与崩塌分类及危害分级、可行性论证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勘查以及应急治理的勘查要求,并规定了主要勘查方法、物理力学试验与稳定状态分析、竣工地质报告等内容。本规范适用于自然滑坡防治工程的勘查,也可用于水利水电、铁道、交通、城建、矿山等行业的滑坡防治工程勘查。本规范中除特别注明外,可适用于崩塌防治工程勘查。[next]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J5012319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1999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5028719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91992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next]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滑坡landslide 
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注:本规范中泛指已经发生的滑坡和可能以滑坡形式破坏的不稳定斜坡或变形体。
3.2 崩塌fall
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或滚落(跳跃)。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覆现象。注:本规范的崩塌包括了危岩体和崩塌堆积体。
3.3 危岩体dangerous rockmass
被多组不连续结构面切割分离,稳定性差,可能以倾倒、坠落或塌滑等形式崩塌的地质体。
3.4 变形体 deformable rockmass 
受重力作用,未形成清晰滑移或崩塌的地质分离体,在开挖等人工扰动下,即易转化为滑坡或崩塌。
3.5 滑坡勘查landslide investigation
通过调查、测绘、勘探等手段,对滑坡区进行的地质工作,提出综合报告和图件。
3.6 重大地质结论变化major geologic recognition change
勘查出与前期地质结论明显不符的地质现象,或地质过程,防治工程方案必须进行较大修改、补充或调整。
3.7 信息法 information-based method
根据监测或施工揭露等获得信息,及时深化对滑坡体的认识,指导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
3.8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论证阶段feasibility stage
对滑坡防治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等比选研究,含规划立项阶段。对应勘查阶段为初步勘查。
3.9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阶段design stage
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也可合并为一个设计阶段。对应勘查阶段为详细勘查。
3.10 滑坡防治工程施工阶段 construction stage
根据设计图实施滑坡防治工程。对应勘查阶段为补充勘查。[next]
4 总则
1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针对性强,应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及时分析掌握信息。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应根据滑坡危险区的地质条件、工作阶段和工程建设需要确定。
2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应采用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其采用的技术手段不应引起滑坡滑动。勘查中发现与前期地质结论不符的重大地质结论变化时,应及时通知业主单位。[next]
 
5 基本规定
1           对应于防治工程的立项、可行性论证、设计、施工等阶段,可将滑坡和崩塌勘查划分为滑坡调查、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设计阶段勘查、施工阶段勘查四个步骤。对于规模小,结构简单,治理工期短的滑坡,可根据实际情况合并勘查阶段,简化勘查程序。
2           地质条件简单的崩塌体,可将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与设计阶段勘查合并。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的勘查成果应能满足设计阶段的要求,并在施工阶段补充必要的勘查工作。
3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是动态过程,应将监测作为勘查的组成内容,采用信息法进行全过程勘查,及时向业主单位提供滑坡地质信息,并可分阶段提出勘查报告。
4           应根据滑坡和崩塌体分布和结构特征,有针对性地布置勘查点线,不宜盲目采用等间距方式网格状布置勘探线。
5           各阶段的勘查任务应依据任务书或合同要求确定。任务书或合同须明确防治阶段、工作目的、技术指标和勘查要求。业主与勘查单位应在现场进行具体勘查内容的商定。
6           在开展勘查之前,应充分收集和分析滑坡区的地质资料,开展野外踏勘,了解滑坡体性状和勘查工作条件,编制相应的勘查设计报告,并报业主。
7           勘查设计书应包括:勘查目的、工程概况和勘查阶段;勘查区地理位置及交通、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及前人工作程度;勘查内容、方法、工作量及工程布置图;进度计划及完成日期;经费概()算等。
8           各阶段滑坡勘查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并应满足下列要求,见表1
9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的各项野外工作均应进行现场验收。在验收通过前,钻孔岩芯、山地工程关键地质露头应保留完整。原始资料应真实、准确、完整,并应提出初步分析结果。
10       应急治理是滑坡防治的特殊阶段,其勘查可参照本规范的规定,选择高效、快速的手段,合理判断滑坡体分布、结构、变形滑移趋势,并采用反演法,结合现场实际,确定滑坡()物理力学参数。
 
1 滑坡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建议

 

滑坡长度或宽度m
平面测绘比例尺
剖面图比例尺
500
15001100
15001100
5001 000
11 0001250
11 0001250
1 000
12 5001500
12 5001500
[next]
 
6 滑坡与崩塌分类及危害分级
6.1 滑坡类型划分
滑坡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a)根据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形式等主要因素,应按表2进行分类。
2 滑坡物质和结构因素分类
类型
亚类
特征描述
 
滑坡堆积体滑坡
由前期滑坡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崩塌堆积体滑坡
由前期崩塌等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崩滑堆积体滑坡
由前期崩滑等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堆积层(土质)滑坡
黄土滑坡
由黄土构成,大多发生在黄土体中,或沿下伏基岩面滑动。
 
粘土滑坡
由具有特殊性质的粘土构成。如昔格达组、成都粘土等。
 
残坡积层滑坡
由基岩风化壳、残坡积土等构成,通常为浅表层滑动。
 
人工填土滑坡
由人工开挖堆填弃渣构成,次生滑坡。
 
近水平层状滑坡
由基岩构成,沿缓倾岩层或裂隙滑动,滑动面倾角≤10o
 
顺层滑坡
由基岩构成,沿顺坡岩层滑动。
岩质
切层滑坡
由基岩构成,常沿倾向山外的软弱面滑动。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切,且滑动面倾角大于岩层倾角。
滑坡
逆层滑坡
由基岩构成,沿倾向坡外的软弱面滑动,岩层倾向山内,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反。
 
楔体滑坡
在花岗岩、厚层灰岩等整体结构岩体中,沿多组弱面切割成的楔形体滑动。
变形体
危岩体
由基岩构成,受多组软弱面控制,存在潜在崩滑面,已发生局部变形破坏。
堆积层变形体
由堆积体构成,以蠕滑变形为主,滑动面不明显。
 
b)根据滑坡体厚度、运移形式、成因、稳定程度、形成年代和规模等其它因素,应按表3进行分类。
6.2 崩塌类型划分
a)崩塌规模等级划分见表4b)崩塌类型划分见表5
1           危害对象确定及等级
2           应根据滑坡和崩塌所危及的范围确定其危害对象,危害对象包括县城、村镇、主要居民点以及矿山、交通干线、水库等重要公共基础设施。
3           应根据危害对象的重要性和灾害损失程度按表6 划分危害等级。
 
3 滑坡其它因素分类
有关因素
名称类别
特征说明
 
浅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在10m 以内
滑体厚度
中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在10m25m 之间
深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在25m~50m 之间
 
超深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超过50m
运动形式
推移式滑坡
上部岩层滑动,挤压下部产生变形,滑动速度较快,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多见于有堆积物分布的斜坡地段。
牵引式滑坡
下部先滑,使上部失去支撑而变形滑动。一般速度较慢,多具上小下大的塔式外貌,横向张性裂隙发育,表面多呈阶梯状或陡坎状。
发生原因
工程滑坡
由于施工或加载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滑坡。还可细分为:1.工程新滑坡:由于开挖坡体或建筑物加载所形成的滑坡;2.工程复活古滑坡:原已存在的滑坡,由于工程扰动引起复活的滑坡。
自然滑坡
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产生的滑坡。按其发生的相对时代可分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
现今稳定程度
活动滑坡
发生后仍继续活动的滑坡。后壁及两侧有新鲜擦痕,滑体内有开裂、鼓起或前缘有挤出等变形迹象。
不活动滑坡
发生后已停止发展,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重新活动,坡体上植被较盛,常有老建筑。
 
新滑坡
现今正在发生滑动的滑坡
发生年代
老滑坡
全新世以来发生滑动,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
 
古滑坡
全新世以前发生滑动的滑坡,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
 
小型滑坡
10×104m3
滑体体积
中型滑坡
 10×104m3100×104m3
大型滑坡
 100×104m31 000×104m3
特大型滑坡
 1 000×104m310 000×104m3
巨型滑坡
10 000×104m3
 
4 崩塌规模等级
灾害等级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体积V104 m 3
 V100
100V10
10V1
V1
 
5 崩塌分类及特征
类型
岩性
结构面
地形
受力状态
起始运动形式
倾倒式崩塌
黄土、直立或陡倾坡内的岩层
多为垂直节理、陡倾坡内~直立层面
峡谷、直立岸坡、悬崖
主要受倾覆力矩作用
倾倒
滑移式崩塌
多为软硬相间的岩层
有倾向临空面的结构面
陡坡通常大于55°
滑移面主要受剪切力
滑移、坠落
鼓胀式崩塌
黄土、粘土、坚硬岩层下伏软弱岩层
上部垂直节理,下部为近水平的结构面
陡坡
下部软岩受垂直挤压
滑移、倾倒
拉裂式崩塌
多见于软硬相间的岩层
多为风化裂隙和重力拉张裂隙
上部突出的悬崖
拉张
坠落
错断式崩塌
坚硬岩层、黄土
垂直裂隙发育,通常无倾向临空面的结构面
大于45°的陡坡
自重引起的剪切力
下错、坠落
 
6.4 滑坡与崩塌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
滑坡与崩塌勘查的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可根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特征划分为简单和复杂二类,见表7
6 危害对象等级划分
危害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潜在经济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1000 万元,或潜在经济损失大于10000 万元
直接经济损失1000 万元—500 万元,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 万元—10000 万元
直接经济损失<500 万元,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 万元
危害对象
城镇
威胁人数>1000
威胁人数1000 人—500
威胁人数<500
交通道路
一、二级铁路;高速公路
三级铁路;一、二级公路
铁路支线;三级以下公路
大江大河
大型以上水库, 重大水利水电工程
中型水库,省级重要水利水电工程
小型水库, 县级水利水电工程
矿山
能源矿山,如煤矿
非金属矿山,如建筑材料
金属矿山,稀有、稀土矿
 
7 滑坡与崩塌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勘查地质条件类型
特征
简单
单斜地层,岩层平缓,岩性岩相变化不大,地质界线清楚;围岩露头良好,岩体工程地质质量好;地形起伏小,地貌类型单一;第四系沉积相单一,阶地结构好;重力地质作用弱,风化卸荷裂隙不发育,风化层厚度薄。
复杂
褶皱和断层发育,岩性岩相变化大,地质界线不清楚;地质露头出露差,岩体工程地质质量差;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变;卸荷裂隙发育,风化层厚度大,植被发育;堆积层厚度巨大;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大。
[next]
 
7 滑坡调查
1           一般规定
2           滑坡调查是滑坡勘查的前期准备阶段,是滑坡防治工程项目的立项依据。
3           滑坡调查应以资料收集、地面调查为主,适当结合测绘与勘查手段,初步查明滑坡的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及诱发因素等,并对其稳定性和危险性进行初步评估。
4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5           应以资料收集为手段,初步了解滑坡区的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6           地面调查
7           应初步查清滑坡区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构造特征。
8           应查清滑坡边界特征、表部特征、内部特征与变形活动特征。
9           应查清滑坡周边地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10       应基本了解滑坡类型、形态与规模、运动形式、形成年代与稳定程度。
11       应基本了解地下水性质、入渗情况及产流条件。
12       应对滑坡影响范围,承灾体的易损性及滑坡的危险性进行初步评估。[next]
 
8 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
1           一般规定
2           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是滑坡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阶段,应提交含对滑坡机理及防治方案的定论的勘查报告。
3           8.1.2应基本了解滑坡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初步查明滑坡的岩()体结构、空间几何特征和体积、水文地质条件,提供滑坡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分析滑坡成因,进行稳定性评价,满足制定防治工程方案的地质要求。
1         勘查应结合防治方案可行性论证进行,采用互动反馈方式,合理确定滑坡体(包括滑面或滑带土)
  理力学指标,判定滑坡稳定状态,提出防治工程建议方案。
2           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3           以资料收集为主,确定工作区地貌单元的成因形态类型。包括:斜坡形态、类型、结构、坡度,以及悬崖、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沟谷口冲积扇等;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时代及其演化历史。
4           以资料收集为主,了解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特别是易滑地层的分布与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以及可能形成滑动带的标志性岩层。
5           以资料收集为主,了解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特征,以及区域地应力、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地震活动以及区域地应力场特征。
6           核实调查主要活动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和特征及其地貌地质证据,分析活动断裂与滑坡、崩塌灾害的关系。
7           调查各种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分析各种结构面与边坡几何关系及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8           调查了解工程岩组,包括:岩体产状、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并应划分工程岩组类型及其与滑坡灾害的关系,确定软弱夹层和易滑岩组。
9           了解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城市、村镇、乡村、经济开发区、工矿区、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发展规模、趋势及其与滑坡灾害的关系。
10       充分收集水文、气象资料。应掌握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暴雨及降雨季节、勘查区沟谷最大流量、气温等信息。
11       滑坡工程地质测绘
12       测绘范围应包括后缘壁至前缘剪出口及两侧缘壁之间的整个滑坡,并外延到滑坡可能影响的一定范围。
13       当采用排水工程进行滑坡防治时应对滑坡外围拟设置的地面排水沟或地下廊道洞口等防治工程所在的地区进行工程地质测绘。
14       当滑坡危及剪出口下部建筑物或可能对下部河流堵江,应测绘包括危害区的纵向控制性剖面。
15       地形地貌测绘应包括:宏观地形地貌(地面坡度与相对高差、沟谷与平台、鼓丘与洼地、阶地及堆积体、河道变迁及冲淤等)和微观地形地貌(滑坡后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前缘出露位置、形态、临空面特征及剪出情况;后缘洼地、反坡、台坎、前缘鼓胀、侧缘翻边埂等)
16       ()体工程地质结构特征测绘应包括:周边地层、滑床岩()体结构;滑坡岩体结构与产状,或堆积体成因及岩性;软硬岩组合与分布、层间错动、风化与卸荷带;粘性土膨胀性、黄土柱状节理;滑带()层位及岩性。
17       滑坡裂缝测绘应包括:分布、长度、宽度、形状、力学属性及组合形态;并应对建筑物开裂、鼓胀或压缩变形进行测绘,现场作出与滑坡的关系判断。
18       调查滑坡体上植被类型(草、灌、乔等)及持水特性;马刀树和醉汉林分布部位;池塘与稻田分布及水体特征、坡耕地、果园分布及灌渠。
19       调查滑坡区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开挖切脚或斩腰、道路与车载、民居与给排水、堡坎和晒坝、工程弃渣及堆载、采矿或爆破、人防工程或窑洞。
20       初步查明地表水入渗情况、产流条件、径流强度、冲刷作用,以及地表水的流通情况、灌溉、库水位及升降。开展简易入渗试验,提供初步入渗系数。
21       崩塌工程地质测绘
22       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
23       崩塌测绘内容应包括(见表8)a)危岩体和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b)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岩性特征和风化程度;
c)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裂缝和结构面的产状、组合与交切关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延展及贯穿情况;
d)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
8 崩塌工程地质调查主要内容
调查对象
调查要点
危岩体
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岩()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 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方向、运动距离、堆积场所、规模、诱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6、危岩体成因的诱发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7、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动方式和轨迹,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9、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10、可能引起的其它次生灾害类型(如涌浪,堰塞湖等)和规模,确定其成灾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
崩塌堆积体
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体结构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3、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特别是组成物质的块度(必要时需进行块度统计和分区)、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结构面产状。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滑坡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8.4.3  崩塌测绘的内容应包括崩塌区地形测绘和地质测绘两个方面。a)测绘平面图比例尺宜在1:5001:2 000 之间。b)测绘剖面图比例尺宜在1:1001:1000 之间。对主要裂缝应专门进行更大比例尺测绘和绘制素描图。
7
1           应调查崩塌造成的灾害损失,分析预测崩塌可能造成灾害的影响范围,圈定危险区,确定受威胁对象,预测损失程度。
2           崩塌勘探方法应以物探、剥土、探槽、探井等山地工程为主,可辅以适量的钻探验证。
3           勘探和测试
4           应初步查明滑坡体结构及各层滑动面()的位置,了解地下水水位、流向和动态,采取岩土试样。
5           可采用主—辅剖面法,不少于一条纵、横剖面布置勘探线。勘探线应由钻探、井探、槽探及物探等勘探点构成。纵向勘探线的布置应结合滑坡分区进行,不同滑坡单元均应有主勘探线控制,在其两侧可布置辅助勘探线。横向勘探线宜布置在滑坡中部至前缘剪出口之间。
6           勘探点间距应根据滑坡结构复杂程度和规模确定,见表9。主勘探线与辅勘探线间距40 m100m 。主勘探线勘探点一般不宜少于3 个,点间距可为40m80m 。辅勘探线勘探点间距一般为40m160m 。勘探点之间可用物探方法进行验证连接。
 
9 勘探点线间距布置要求
勘查地质条件类型
勘探线
主辅勘探线间距m
主勘探线勘探点间距m
辅勘探线勘探点间距m
简单
纵向
60100
60100
80160
横向
60100
60100
80160
复杂
纵向
4080
4080
40120
横向
4080
4080
40120
 
1           勘探方法应采用钻探、井探或槽探相结合,并用物探沿剖面线进行探测验证。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最下一层滑面,并进入滑床3m5m,拟布设抗滑桩或锚索部位的控制性钻孔进入滑床的深度宜大于滑体厚度的1/2 ,并不小于5m
2           对结构复杂的大型滑坡体,可采用探硐进行勘探,并绘制大比例尺的展示图,进行照()像。应选择合理的掘进和支护方式,严禁对滑坡产生过大扰动。
3           应采取滑带与滑体岩土试样,测试其物理、水理与力学性质指标。在探井、探槽或探硐中,对滑带土应取原状土样。当无法采取原状土样时,可取保持天然含水量的扰动土样进行重塑样试验。
4           初步查明地下水基本特征,包括:含水层分布、类型、富水性、渗透性、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主要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泉点、地下水溢出带、斜坡潮湿带等分布及动态情况。
5           应结合钻孔和探井进行地下水位动态观测,并分析地下水的流向、径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渗透性等。
6           施工条件调查
7           结合可能采取的滑坡防治工程技术,调查施工场地、工地住房、工作道路的地形地貌,并进行安全评估,测图范围及精度视现场情况酌定。
8           对防治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分布,对沙、砂石、砾石、块石、毛石等的质量和储量踏勘和评估。天然骨料缺乏或质量不符合工程要求时,须对人工料源进行初查。
9           了解滑坡周围水源分布,评价防治工程及生活用水需水量和水质,提出供水建议。
10       监测
11       可行性阶段监测应初步了解滑坡变形特征,评估防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论证失稳模式及规模,并提出防治意见。
12       监测内容宜以地面变形和位错为主,并包括建筑物变形与开裂。对于明确受地下水动态控制的滑坡,应开展地下水位监测,并同时进行地表水监测。
13       可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沿滑坡纵横轴线分别布置一条监测断面,每断面监测点不少于三个。在勘查区内存在2 处以上滑坡变形区情况下,可联合布置监测网。
14       对危害等级为一级且地面变形明显的滑坡,应沿主滑方向布置不少于一条的深部位移监测剖面,并与主勘探剖面方向相重合。
15       监测网布置应结合勘查情况,监测点应充分配合钻探、井槽探布设,主要监测点应满足设计阶段使用要求。
16       监测周期可为3d15d 。滑坡变形加剧时,必须加密监测,其测次及周期视具体情况而定。
17       监测资料分析应配合其他勘查成果,相互校核。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工作概况、监测方法及布网、监测资料分析、结论及建议。对确需防治的滑坡,应提出防治工程设计建议。附图:监测网布置平面图、位移矢量图、位移和显著地质环境动态的关系曲线图。
18       勘查报告
 
滑坡勘查报告应包括:序言、地质环境条件、滑坡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滑坡体结构特征、滑带特征、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评价、推力分析、滑坡防治工程方案建议等。并提供相应的平面图、剖面图、专题图、地球物理勘探报告、钻孔柱状图、竖井和探硐展示图、滑体等厚线、地下水等水位线、岩()体物理力学测试报告、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滑坡变形监测报告等原始附件。[next]
9 设计阶段勘查
1           一般规定
2           设计阶段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阶段,合称为设计阶段勘查。
3           设计阶段勘查应结合防治工程部署,充分利用可行性论证阶段的初步勘查成果,进行重点勘查。
4           重点查明滑坡岩()体结构、空间几何特征和体积、水文地质条件,提供工程设计需用的岩() 体物理力学参数,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满足工程设计图的地质要求。
5           工程地质测绘
6           根据可行性论证推荐的防治方案,开展工程部署区大比例尺测绘。
7           地面排水工程测绘应沿排水沟工程轴线追索进行,内容包括:地形、坡度、岩()体结构。以纵剖面图测绘为主,比例尺宜为11001500 ,并在沿线不同单元处测绘横剖面图。地下排水工程的测绘应沿廊道工程轴线追索进行,结合钻探、井探、物探等,测绘纵向剖面图,比例尺宜为1:100
 
1:500 。对廊道口应提交进硐工程地质立面图,比例尺宜为1:201:100
1           抗滑桩和锚固工程的测绘沿工程布置轴线进行,内容包括地形、坡度、岩()体结构的测绘。结合钻探、井探和物探等,提交沿工程布置方向的地质剖面图,可测绘工程布置立面图(展示图),并提交工程区轴向工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宜为1:2001500
2           挡墙工程的测绘应沿工程布置轴线进行,包括地形、坡度、滑体结构、滑带的测绘,比例尺宜为1:2501:1000 。并提交工程区纵向的工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宜为1:501:100
3           刷方减载和回填压脚工程的测绘应提供工程区纵、横剖面图,包括地形、坡度、岩()体结构等,剖面间距20m100m ,并对不同的单元或转折地段应有剖面控制,比例尺宜为1:501:500
4           勘探和测试
5           应结合地质条件和防治工程方案,对初步勘查阶段的勘探线进行加密勘查,勘探点线间距布置要求见表10。纵向主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宜加密为40m60m ,并对纵向辅勘探线适度加密,勘探点间距宜为80m120m 。横向勘探线重点布置在工程实施部位,勘探点间距宜为40m120m
6           勘探方法应采用钻探和井探相结合。钻探和井探的要求应与初勘阶段相同。
7           滑带与滑体岩土物理、水理与力学性质指标测试的要求应与初勘阶段相同。
8           施工的钻孔应进行注()水试验,并可作为地下水位动态观测孔,宜延续至工程竣工后,以判定滑体的浸湿深度、渗透性变化以及滑坡稳定性。
9           当滑坡滑床岩体强度条件复杂,采用锚固工程且参数难以进行类比时,应进行现场拉拔试验,获取可靠的抗拉拔力和注浆参数。
10       当滑坡体结构破碎,注浆量和注浆参数难以进行类比时,宜进行现场注浆试验,提供可靠的注浆参数。
11       监测
12       对稳定性差,或施工期间扰动大的滑坡应进行监测。
13       对危害程度为一级的滑坡,应进行包括地表变形、裂缝,深部位移,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力变化的立体监测,监控滑坡整体变形。
14       对危害程度为二、三级的滑坡,宜进行以地表变形、裂缝和地下水位变化为主的监测,监控滑坡沿主滑方向的变形。
              9.4.4  变形监测可以地表位移监测为主,深部位移为辅。地表位移监测包括:a) 绝对位移监测。监测滑坡体表层的三维(XYZ)位移量、位移方向与位移速率。b) 相对位移监测。监测滑坡体重点变形部位、周边裂缝、崩滑带等点与点之间的相对位移量,包
              括张开、闭合、错动、抬升、下沉等。c) 地表倾斜监测。测定监测点的地面角度变化,得出地表倾斜变形的特征与趋势。
15       地下深部变形监测包括利用钻孔测定不同深度的变形特征,以及在探硐内对裂缝、滑带或特征地层位移的监测。
16       地表水监测可包括与滑坡体形成和活动有关的地表水水位、流量、入渗率、含沙量等动态变化,以及地表水冲蚀情况和冲蚀作用对滑坡体的影响。
17       地下水监测宜包括钻孔、井、硐、坑等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量、水温、水质等动态变化;以及泉水的流量、水温、水质等动态变化。
18       可在地表或地下(钻孔、平斜硐内)埋设地应力计,测量滑坡体内地应力状态及其变化。应划分拉力区、压力区,并分析压力变化,用以推断岩体变形及应力状态。
19       应充分采用钻孔、探井、探槽布设监测点,并可用于施工阶段监测。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在滑坡范围内,沿滑坡纵横轴线分别布置23 条监测断面,每断面监测点不少于三个。
20       监测工作应根据勘查情况,及时调整监测网的布置,主要监测点可用作施工阶段监测。
21       监测周期分为正常监测周期和特殊监测周期。正常监测周期为3d,特殊监测周期必须加密,其测次视具体情况而定。
22       勘查报告和图件
23       滑坡勘查报告应包括:序言、滑坡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滑坡体结构特征、滑带特征、滑坡变形破坏及稳定性评价、推力分析等。并提供岩()体物理力学测试、原位岩土力学试验、设计参数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滑坡变形监测等原始报告和附件。
24       结合滑坡防治工程,应专门提交供设计图使用的工程地质图册,并以纸质和电子文档形式提交,包括:各防治单元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探井和探硐展示图及综合工程地质图等图件。
 
10 勘探点线间距布置要求
勘查地质条件类型
勘探线
主辅勘探线间距m
主勘探线勘探点间距m
辅勘探线勘探点间距m
简单
纵向
60100
60
120
横向
 
 60120
复杂
纵向
4080
40
80
[next]
 
10 施工阶段勘查
1           一般规定
2           施工阶段勘查包括防治工程实施期间,开挖和钻探所揭示的地质露头的地质编录、重大地质结论变化的补充勘探和竣工后的地形地质状况测绘,编制施工前后地质变化对比图,并对其作出评价结论。
3           施工阶段勘查应采用信息反馈法,结合防治工程实施,及时编录分析地质资料,将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及时通知业主,情况紧急时应及时通知施工和设计单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4           施工阶段勘查应针对现场地质情况,及时提出改进施工方法的意见及处理措施,保障防治工程的施工适应实际工程地质条件。
5           开挖露头测绘与钻孔勘探
6           施工地质工作方法应采用观察、素描、实测、摄影、录像等手段编录和测绘施工揭露的地质现象,对滑体、滑床、滑带、软弱岩层、破碎带及软弱结构面宜进行复核性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可进行必要的变形监测或地下水观测。
7           根据施工设计图开挖最终形成的地质露头,应在工程实施前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提交平面图、剖面图、断面图或展示图,并进行照()像。
8           开挖过程中间揭露的滑带土、擦痕等典型滑坡地质形迹应及时加以编录、照()像,留样。
9           10.2.4抗滑桩开挖的探井,在开挖中应及时进行工程地质编录、照()像,特别应注意主滑带和滑坡体内各种软弱带。在主剖面线的探井内采取主滑带和软弱带原状样,进行抗剪强度试验,复核或校证原地质报告的结论。
10       对于一级防治工程,宜抽取锚杆()钻孔总数的5%,且不宜少于3 孔,采用物探等手段,结合钻进判断滑带位置和进行岩()体质量划分。
11       10.2.6锚杆()钻孔和抗滑桩竖井等探测的滑带位置与原地质资料误差较大时,应及时修正滑坡地质剖面图和工程布置图,并指导工程设计变更。
12       在实施喷锚网工程和砌石工程前,应进行地质露头工程地质测绘,并进行照()像。
13       采用注浆等方法改性加固滑坡体后,应沿主勘探线进行钻探取样,提供改性后的滑坡体物理力学参数。
14       对于回填形成的堆积体,应沿主勘探线进行钻探取样,提供物理力学参数。
15       监测
16       在设计阶段监测基础上,针对防治工程,增设监测网点,掌握滑坡体变形破坏过程和施工效果。
17       应沿主滑方向监测钻孔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力变化,对地下排水工程应增加辅助剖面地下水变化监测,提供排水效果数据。
18       应采用测力计和多点位移计等进行预应力锚索监测,掌握预应力施加期间和施加后滑坡体的变形过程。监测点数不少于锚索总数的5%,且不少于2 处。
19       应采用压力盒等测定抗滑桩工程实施后滑坡体的推力变化。压力盒主要沿滑坡主滑方向布置。
20       补充工程地质勘查
21       施工期间发现滑坡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应进行补充工程地质勘查,提交补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包括:局部滑体变形加剧或滑动;滑坡岩()体结构与原报告差异大;滑动面埋深与原报告相差达20% 以上等。[next]
1           一般规定
2           滑坡物理力学试验应在详细了解滑坡地质特征和变形演化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应充分参考同类滑坡的物理力学试验结果。
3           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应依据试验成果,结合经验反演综合和类比法,推荐合理的设计参数。
4           滑坡稳定状态的分析及稳定性评价应采用定性为基础,并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小型滑坡,且危害等级为三级,可采用定性评价方法。
5           滑坡稳定系数计算应考虑滑坡变形历程、参数的试验方法和所采用的计算模型间的关连性,并据此计算相应的推力。
6           物理力学试验
7           滑坡物理力学试验应提供基本指标,包括:天然重度和饱和重度、密度、土石比、孔隙比;天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塑限、液限;颗粒成份、矿物成份及微观结构。中型规模以上的滑坡宜进行滑坡体各岩土层的大型重度试验。
8           采用井探、硐探、槽探揭露的滑带应取原状土样进行试验,原状土样尺寸不小于200mm×200mm ×200mm ,土样不应少于6 件。当采用钻探等无法采取原状土样时,可取保持天然含水量的扰动土样,作重塑土样试验。钻孔中采集土样应使用薄壁取土器,采用静力压入法,土样样品直径不应小于85mm,高度不应小于150mm ,所采样品应及时蜡封
9           ()体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取值时应根据滑坡所处变形滑动阶段及含水状态分别选用峰值强度指标、残余强度指标(或两者之间的强度指标)以及天然强度指标、饱和强度指标(或两者之间的强度指标)。
10       当滑带土中粗颗粒含量较高时,其抗剪强度指标宜以现场大剪试验测试值为主,并参考室内试验值确定。若未进行现场大剪试验,其综合取值时应将室内快剪试验得出的内摩擦角乘以1.151.25 的增大系数。
11       对滑坡体宜分类进行不同岩()体的室内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直剪试验与压缩试验,确定c、φ值,压缩模量及其它强度与变形指标。
12       每项岩()体室内物理力学试验不得少于6 组。危害等级为一级且中型规模以上的滑坡应对其滑动面()进行不少于2 组的原位大型抗剪强度试验。
13       对有易溶或膨胀岩()分布的滑坡,应进行不少于3 组的滑带土易溶盐及膨胀性试验。
14       当采用抗滑桩、锚索等依靠滑床进行滑坡防治时,应在支挡工程布置部位对滑床基岩不同岩组取样进行常规物理力学试验。钻孔岩芯样样品直径≥85mm ,高度≥150mm 。每种岩性的岩样≥3 组,每组岩样≥3 件。
15       滑坡体大型重度试验宜采用容积法,试坑体积不小于500mm×500mm×500mm ,试坑体积可用充填标准沙或注水测试。
16       采用井探、硐探、坑槽探揭露的滑带宜进行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可在天然含水状态,和人工浸水状态下进行剪切。并应对现场开挖及制样过程、滑带形状、滑带土成份、力学性质进行详细测绘描述,并照()像。
17       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剪切面积≥2500cm2。最小边长不宜小于50cm ,试体高度不宜低于25cm 。取原状土样进行试验。每组试验试体的数量≥5 个。
18       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中基座或滑床的长度和宽度应大于试样的长度和宽度的15cm,且试样间的间距为边长2 倍以上。
19       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的推力方向应与滑体的滑动方向一致,着力点与剪切面的距离,或剪切缝的宽度不宜大于剪切方向试体长度的5%
20       危害等级为一级且中型规模以上的滑坡应进行抽水试验,以获得滑坡体渗透系数。当无法抽取地下水时,在控制滑坡稳定的条件下,可采用注水试验方法。抽()水试验一般不得少于2 组。
21       对滑坡及周围分布有煤层、膏盐等富含等侵蚀性强的岩()体,应进行不少于3 组地下水及地表水化学简分析及混凝土侵蚀性试验。当无法判定勘查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腐蚀性时,也应采集水样进行腐蚀性评价,水样数量3 件。简分析样为500ml1000ml ,侵蚀性CO2 分析样为250ml500ml ,作侵蚀性CO2 分析的水样应加2g3g 大理石粉。
22       岩(土)体物理力学试验应符合《原状样取样技术标准》(J GJ 89 - 1992) 的要求;岩土试验应符合《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 T 50266 - 1999) 及《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 T50123 - 1999) 的要求。
23       滑坡滑带参数反演
24       滑带抗剪强度参数的反演宜限于中、小型规模,且结构简单的滑坡。
25       滑带抗剪强度参数可采用试验、经验数据类比与反演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可给定粘聚力c 或内摩擦角φ,反求另一值。可采用如下公式进行反演:
 
FW sin a tgφW cosα
C =
i
i
L
i
i ……………………………………….. (1)
 
 
 
 
 
18
 
DZ ××××—××××
)cos sin ( ∑∑=ii ii W CLWF arctg ααφ
 …………………………………………… (2)
 
1           一般条件下,稳定系数F 可根据下列情况确定:滑坡处于整体暂时稳定~变形状态:F=1.051.00;滑坡处于整体变形~滑动状态:F=1.000.95
2           滑坡滑带抗剪强度参数指标的选取应结合滑坡变形滑动阶段和试验方法综合考虑。可参照表11 取值。
 
11 滑带抗剪强度指标取值建议表
变形阶段
 
试验方法
 
滑带土峰值强度
滑带土残余强度
滑体土峰值强度
整体暂时稳定滑坡
 
 
变形滑动滑坡
 
 
未形成滑带的变形体
 
 
 
1           滑坡稳定性评价
2           勘查报告提供的滑坡稳定系数和滑坡推力可作为防治工程设计的参考,不作为设计须采用的依据。
3           滑坡稳定性评价应根据滑坡滑动面类型和物质成分选用恰当的方法,并可参考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离散元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考虑。
4           滑坡稳定性分析除应考虑沿已查明的滑面滑动外,还应分析沿其它可能的滑面滑动,应分析从新的剪出口剪出的可能性。
5           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公式推荐采用如下方法(见附录E)
 
a) 堆积层(包括土质)滑坡。包括二种滑动面类型:1)滑动面为折线形用传递系数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用詹布法(Janbu) 等方法进行校核。2) 滑动面为单一平面或圆弧形用瑞典条分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用毕肖普法(Bishop) 等方法进行校核。
b) 岩质滑坡用平面极限平衡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
              12.4.5 地下水位以下范围内水压力应按下列方法计算:a) 当滑坡体渗透系数大于1×10-7m/s 时,滑体取浮重度,计算渗透压力;b) 当滑坡体渗透系数小于或等于1×10-7m/s 时,滑体取饱和重度,不计渗透压力;c) 对岩体完整或较完整、滑面缓倾、后缘有陡倾裂隙的岩质滑坡,尚应考虑降雨入渗在后缘裂隙
              和滑面形成的静水压力。
2           滑坡稳定状态应根据滑坡稳定系数按表12 确定:12 滑坡稳定状态划分
3           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4           危岩体稳定性评价较为复杂,宜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互相验证。并须考虑暴雨时后部陡倾切割裂缝的静水压力和下部缓倾软垫面的地下水扬压力。
5           倾倒式崩塌的稳定性评价须按照抗倾覆模型进行,并以危岩体外部临空面与下部软垫面交点作为作用支点。当抗倾覆稳定系数≤1.3 或下垫面倾角小于20o,应进行抗滑稳定性计算。
6           多组外倾结构面分离切割形成的崩滑型危岩体,可用赤平投影等方法按结构面和临空面进行三维空间组合定性评价,当滑移矢量外倾时,即可判断为危岩体,并应提出防治建议。可对结构面的形状、连通性、充填物及抗剪强度等取样测试,并按极限平衡评价公式进行稳定性评价。
7           形状突出,后缘切割面已形成,虽未分离贯通但连通率大于50% 的地质体应作为坠落式危岩体,并应提出工程治理措施。应采用现场定性评价方法判定岩体的稳定程度,按照经验推荐防治方案。
8           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等级可按表13 进行划分。13 危岩体稳定程度等级划分表
 
滑坡稳定系数F
F<1.00
1.00F1.05
1.05F1.15
F1.15
滑坡稳定状态
不稳定
欠稳定
基本稳定
稳定
注:F为滑坡稳定系数。
 
 
 
 
 
崩塌类型
不稳定
欠稳定
基本稳定
稳定
坠落式
F<1.0
1.0F<1.5
1.5F<1.8
F1.8
倾倒式
F<1.0
1.0F<1.3
1.3F<1.5
F1.5
滑塌式
F<1.0
1.0F<1.2
1.2F<1.3
F1.3
 
13 竣工地质报告
1           竣工地质报告应对调查、可行性论证、设计和施工四个阶段的地质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对滑坡防治工程竣工后的地质条件进行现状评价,提交工程实施后滑坡的岩()体结构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力学参数、应力状态和变形综合分析等,并评述施工期间的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及对滑坡的影响。
2           报告内容应包括:前言,滑坡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滑坡体结构特征,滑带特征,施工期地质条件变化,重大地质问题的发现及结论变化,施工后物理力学参数变化、治理后的滑坡整体稳定性评价。并提交补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原位工程地质试验、室内物理力学试验等附件报告。
3           根据工程实施后的现状,应提交主要单元和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区的工程地质图册,并以纸质和电子文档形式提交,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探井和探硐展示图等图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