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长度或宽度m
|
平面测绘比例尺
|
剖面图比例尺
|
≤500
|
1:500~1:100
|
1:500~1:100
|
500~1 000
|
1:1 000~1:250
|
1:1 000~1:250
|
≥1 000
|
1:2 500~1:500
|
1:2 500~1:500
|
类型
|
亚类
|
特征描述
|
|
滑坡堆积体滑坡
|
由前期滑坡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
|
崩塌堆积体滑坡
|
由前期崩塌等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
|
崩滑堆积体滑坡
|
由前期崩滑等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
堆积层(土质)滑坡
|
黄土滑坡
|
由黄土构成,大多发生在黄土体中,或沿下伏基岩面滑动。
|
|
粘土滑坡
|
由具有特殊性质的粘土构成。如昔格达组、成都粘土等。
|
|
残坡积层滑坡
|
由基岩风化壳、残坡积土等构成,通常为浅表层滑动。
|
|
人工填土滑坡
|
由人工开挖堆填弃渣构成,次生滑坡。
|
|
近水平层状滑坡
|
由基岩构成,沿缓倾岩层或裂隙滑动,滑动面倾角≤10o。
|
|
顺层滑坡
|
由基岩构成,沿顺坡岩层滑动。
|
岩质
|
切层滑坡
|
由基岩构成,常沿倾向山外的软弱面滑动。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切,且滑动面倾角大于岩层倾角。
|
滑坡
|
逆层滑坡
|
由基岩构成,沿倾向坡外的软弱面滑动,岩层倾向山内,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反。
|
|
楔体滑坡
|
在花岗岩、厚层灰岩等整体结构岩体中,沿多组弱面切割成的楔形体滑动。
|
变形体
|
危岩体
|
由基岩构成,受多组软弱面控制,存在潜在崩滑面,已发生局部变形破坏。
|
堆积层变形体
|
由堆积体构成,以蠕滑变形为主,滑动面不明显。
|
有关因素
|
名称类别
|
特征说明
|
|
浅层滑坡
|
滑坡体厚度在10m 以内
|
滑体厚度
|
中层滑坡
|
滑坡体厚度在10m~25m 之间
|
深层滑坡
|
滑坡体厚度在25m~50m 之间
|
|
|
超深层滑坡
|
滑坡体厚度超过50m
|
运动形式
|
推移式滑坡
|
上部岩层滑动,挤压下部产生变形,滑动速度较快,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多见于有堆积物分布的斜坡地段。
|
牵引式滑坡
|
下部先滑,使上部失去支撑而变形滑动。一般速度较慢,多具上小下大的塔式外貌,横向张性裂隙发育,表面多呈阶梯状或陡坎状。
|
|
发生原因
|
工程滑坡
|
由于施工或加载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滑坡。还可细分为:1.工程新滑坡:由于开挖坡体或建筑物加载所形成的滑坡;2.工程复活古滑坡:原已存在的滑坡,由于工程扰动引起复活的滑坡。
|
自然滑坡
|
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产生的滑坡。按其发生的相对时代可分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
|
|
现今稳定程度
|
活动滑坡
|
发生后仍继续活动的滑坡。后壁及两侧有新鲜擦痕,滑体内有开裂、鼓起或前缘有挤出等变形迹象。
|
不活动滑坡
|
发生后已停止发展,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重新活动,坡体上植被较盛,常有老建筑。
|
|
|
新滑坡
|
现今正在发生滑动的滑坡
|
发生年代
|
老滑坡
|
全新世以来发生滑动,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
|
|
古滑坡
|
全新世以前发生滑动的滑坡,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
|
|
小型滑坡
|
<10×104m3
|
滑体体积
|
中型滑坡
|
10×104m3~100×104m3
|
大型滑坡
|
100×104m3~1 000×104m3
|
|
特大型滑坡
|
1 000×104m3~10 000×104m3
|
|
巨型滑坡
|
>10 000×104m3
|
灾害等级
|
特大型
|
大型
|
中型
|
小型
|
体积V(104 m 3)
|
V≥100
|
100>V≥10
|
10>V≥1
|
V<1
|
类型
|
岩性
|
结构面
|
地形
|
受力状态
|
起始运动形式
|
倾倒式崩塌
|
黄土、直立或陡倾坡内的岩层
|
多为垂直节理、陡倾坡内~直立层面
|
峡谷、直立岸坡、悬崖
|
主要受倾覆力矩作用
|
倾倒
|
滑移式崩塌
|
多为软硬相间的岩层
|
有倾向临空面的结构面
|
陡坡通常大于55°
|
滑移面主要受剪切力
|
滑移、坠落
|
鼓胀式崩塌
|
黄土、粘土、坚硬岩层下伏软弱岩层
|
上部垂直节理,下部为近水平的结构面
|
陡坡
|
下部软岩受垂直挤压
|
滑移、倾倒
|
拉裂式崩塌
|
多见于软硬相间的岩层
|
多为风化裂隙和重力拉张裂隙
|
上部突出的悬崖
|
拉张
|
坠落
|
错断式崩塌
|
坚硬岩层、黄土
|
垂直裂隙发育,通常无倾向临空面的结构面
|
大于45°的陡坡
|
自重引起的剪切力
|
下错、坠落
|
危害等级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
潜在经济损失
|
直接经济损失>1000 万元,或潜在经济损失大于10000 万元
|
直接经济损失1000 万元—500 万元,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 万元—10000 万元
|
直接经济损失<500 万元,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 万元
|
|
危害对象
|
城镇
|
威胁人数>1000 人
|
威胁人数1000 人—500 人
|
威胁人数<500 人
|
交通道路
|
一、二级铁路;高速公路
|
三级铁路;一、二级公路
|
铁路支线;三级以下公路
|
|
大江大河
|
大型以上水库, 重大水利水电工程
|
中型水库,省级重要水利水电工程
|
小型水库, 县级水利水电工程
|
|
矿山
|
能源矿山,如煤矿
|
非金属矿山,如建筑材料
|
金属矿山,稀有、稀土矿
|
勘查地质条件类型
|
特征
|
简单
|
单斜地层,岩层平缓,岩性岩相变化不大,地质界线清楚;围岩露头良好,岩体工程地质质量好;地形起伏小,地貌类型单一;第四系沉积相单一,阶地结构好;重力地质作用弱,风化卸荷裂隙不发育,风化层厚度薄。
|
复杂
|
褶皱和断层发育,岩性岩相变化大,地质界线不清楚;地质露头出露差,岩体工程地质质量差;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变;卸荷裂隙发育,风化层厚度大,植被发育;堆积层厚度巨大;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大。
|
调查对象
|
调查要点
|
危岩体
|
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 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方向、运动距离、堆积场所、规模、诱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6、危岩体成因的诱发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7、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动方式和轨迹,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9、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10、可能引起的其它次生灾害类型(如涌浪,堰塞湖等)和规模,确定其成灾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
|
崩塌堆积体
|
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3、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特别是组成物质的块度(必要时需进行块度统计和分区)、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结构面产状。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滑坡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
勘查地质条件类型
|
勘探线
|
主辅勘探线间距m
|
主勘探线勘探点间距m
|
辅勘探线勘探点间距m
|
简单
|
纵向
|
60~100
|
60~100
|
80~160
|
横向
|
60~100
|
60~100
|
80~160
|
|
复杂
|
纵向
|
40~80
|
40~80
|
40~120
|
横向
|
40~80
|
40~80
|
40~120
|
勘查地质条件类型
|
勘探线
|
主辅勘探线间距m
|
主勘探线勘探点间距m
|
辅勘探线勘探点间距m
|
简单
|
纵向
|
60~100
|
60
|
120
|
横向
|
|
60~120
|
||
复杂
|
纵向
|
40~80
|
40
|
80
|
C =
|
i
|
i
|
L
|
i
|
i ……………………………………….. (1)
|
|
|
|
|
|
18
|
DZ ××××—××××
|
|
)cos sin ( ∑∑−=ii ii W CLWF arctg ααφ
|
…………………………………………… (2)
|
变形阶段
|
|
试验方法
|
|
滑带土峰值强度
|
滑带土残余强度
|
滑体土峰值强度
|
|
整体暂时稳定滑坡
|
●
|
|
|
变形滑动滑坡
|
|
●
|
|
未形成滑带的变形体
|
|
|
●
|
滑坡稳定系数F
|
F<1.00
|
1.00≤F<1.05
|
1.05≤F<1.15
|
F≥1.15
|
滑坡稳定状态
|
不稳定
|
欠稳定
|
基本稳定
|
稳定
|
注:F为滑坡稳定系数。
|
|
|
|
|
崩塌类型
|
不稳定
|
欠稳定
|
基本稳定
|
稳定
|
坠落式
|
F<1.0
|
1.0≤F<1.5
|
1.5≤F<1.8
|
F≥1.8
|
倾倒式
|
F<1.0
|
1.0≤F<1.3
|
1.3≤F<1.5
|
F≥1.5
|
滑塌式
|
F<1.0
|
1.0≤F<1.2
|
1.2≤F<1.3
|
F≥1.3
|